培育新時代卓越工程人才,高校是其中重要一環。然而,部分地方院校在工程人才培養中,存在“學生工程能力不強、創新能力不足,校企協同機制不順”等問題,怎么破解?韶關學院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信息技術人才需求,以產業學院和試點學院為依托,構建了工程實踐全過程沉浸、創新實踐全項目沉浸、產教融合全環境沉浸的“全場景沉浸”培養模式,全面提升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。
為更好地培養信息類專業人才,韶關學院以“學生中心、成果導向、持續改進”為指導思想,踐行“回歸工程、對接產業、支撐未來”的工程教育理念,以培養未來工程師為目標,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突破口,創新工程教育培養模式。該校重構實踐教學體系和內容,改革評價體系,通過實施“五大實踐層次、五大成長環節、五大建設內容”,開展卓越工程師“全場景沉浸”培養實踐。
韶關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戴經國介紹,學院對接產業需求,新增企業工程實踐環節,實踐學分占比超30%,構建“課程實驗、課程設計、認知實習、工程實踐、畢業設計”五大實踐層次,科學合理定位各層次培養目標,訓練內容階梯遞進。工程實踐和畢業設計選題大多來自真實工程項目,由校企雙方共同指導完成,實現“工程實踐全過程沉浸”,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專業知識,工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。
如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?韶關學院副校長趙三銀介紹,學校建立企業管理制度、搭建企業研發平臺,配備50余名校企導師,構建“團隊組建、技術創新、項目申報、項目結題、成果發表”五大成長環節。學校還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、學科競賽等。學校100%的學生參與其中環節,80%的學生完成五大成長環節訓練,實現“創新實踐全項目沉浸”。
產教融合是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一環。自2012年起,韶關學院相繼成立中軟國際軟件學院、省示范性軟件學院、中興通訊ICT學院等。學校依托產業學院和試點學院,校企簽訂協議,共建專業、共建師資、共建課程、共建實驗室、共建基地,解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不順問題。
韶關學院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,由企業經理任產業學院副院長,實現校企一體化管理。校企共同制定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辦法;制定創新工作室、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管理制度;設立獎學金、開展全過程學業評價。
韶關學院長期堅持全方位、大力度的實踐教學投入,新增2000多萬元設備和2600平方米場地,建設10個創新工作室、6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,建立開放式學生創新創業平臺。在校企導師的指導下,學生按照企業運行機制進行招聘與考核,按方向組建多學科交叉團隊,對外承接項目、探索前沿技術、團隊研究學習、激發工程創新、自我完善成長,形成了未來工程師能力所需、長期良性運作的發展環境。
十余年的真抓實干,韶關學院信息類專業工程教育實現了培養方式從“灌輸專業知識”向“鍛煉專業技能”轉變,學生行為從“被動學習消費者”向“主動工程創造者”轉變。教學模式從“知識傳授,以教學為中心”向“能力培養,以創新為中心”轉變。
學生創新實踐參與度顯著提高。近3年,韶關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省級及以上獎勵446項,其中國家級一等獎21項。學生獲專利和軟件著作權40項。
自2016年起,韶關學院“全場景沉浸”培養模式在學校10余個工科專業推廣應用,惠及全校1.1萬多名學生。相關成果在19所高校推廣應用,取得良好實效。(中國教育報-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盾 通訊員 張紫欣)
工信部備案號:京ICP備05071141號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
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wugangjinchuan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